关键词 |
明代佛像收购商电话,白度母佛像靠谱交易,金刚手菩萨 铜佛靠谱交易,药师佛交易方式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云冈石窟五六窟(北魏中期)
说到云冈,大家可能都会想到20窟的云冈标志——露天大佛。按说昙曜五窟也的确是云冈早期洞窟,应该在本系列推荐中有一席之地,但也许是感觉大家看的比较多了,我更想推荐的是五、六这对双窟。
第五六窟是一组双窟,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雕饰瑰丽,是云冈石窟中期的典型代表。
第五窟前是四层绕廊楼阁,窟檐为清代顺治八年重建。窟内主尊释迦牟尼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大的佛像。窟内四壁分层分段雕刻满满的佛龛造像。
第六窟中心为方形塔柱,高15米,分两层。下层四面雕刻佛像,上层四角各雕刻大象背上驮着九层小塔。塔柱的四面和壁龛两侧共刻有三十三幅佛传故事图。
第五窟二层阁楼的楼梯位置,可以见到云冈美的一尊佛像。在五六窟和九十窟之间,我其实也纠结了很久。但终由于五华洞的颜色被清人刷的实在太艳丽了,再加上美佛像在五窟,终还是给大家推荐这对双窟。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北魏中期)
宾阳中洞,被称为窟。这里是北魏玄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所开凿的功德窟。从公元500年到523年,根据史料记载,此窟共计使用人工802366人天。也就是说当年在这么一个洞窟中,每天同时有90多人在工作,这样持续了24年。
宾阳中洞的石刻呈现出大气的细腻精美。究其原因,还要从材料本身考虑。龙门石窟的山体,其石质属于寒武系石灰岩和白云岩,这里的石料非常的细腻,其密度较云冈的变质岩高,但硬度较云冈低。所以特别适宜雕刻精细的花纹,而且又不容易风化。
于是,经过能工巧匠的辛苦劳动,结合着中原传统工艺留下来的雕刻技术,这些岩石被雕刻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
其实这个窟还有历史上美的一套帝后礼佛图,可惜外国人收购时,被砸碎了。原址只剩盗凿后的石坑,现在也不知道真迹怎么样了。据说实在太碎,根本没法复原,琉璃厂的师傅弄了套假的,卖给美国博物馆,反正是毁了。
鎏金铜佛像是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民国,现代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度母等。
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
隋唐时代铜锻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座下有双层足高床或单层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身段高长,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涌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
北齐佛像的取胜在于他的线条的柔和美。脸部的微笑变得更加含蓄,北魏的佛像可以叫做微笑,东魏和北齐的佛像那叫做笑意。那种微笑是超过了西洋的蒙娜丽莎的。我更觉的蒙娜丽莎的笑更像是北魏的那种。东魏北齐的呢,有种说不出的深藏着的内涵,无法来表达。
北齐的佛像动作单一,但是从不让你感觉枯燥。因为他的动感在于他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流线。有人说北齐的造像缺点是缺乏动感,我会心眼里骂他-那是你不懂。因其无法和他交流的原因。
纵观佛教造像史,一提艺术,所有的人都会说——唐代的美。事实不然。我看着那臃肿的脸,我就不想再看其他。一直想说服自己“唐朝的美”。一直也没成功过。也就不附庸了。
佛教艺术的时代性极其明显,100年就会有一种更替,且更替显著。也许每个时代就有着每个时代的性格,表现在艺术上。或者说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艺术的“意”在里面。
北齐造像的“意”是什么?为什么那笑意如此的沉静?我不清楚,就像不清楚为什么杀人如麻的北齐皇喜爱佛教一样。留着过些日子做个课题给自己吧。
明晚期 释迦牟尼佛
尺寸 高153cm
保利(厦门)
此尊迦牟尼佛坐像为一尊典型的明代中原铜佛造像,高153厘米,尺寸,气势撼人。释迦牟尼结全跏趺端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标准成道像。其头饰螺发,排列密集,发正中有硕大的髻珠,是宋元以来中原汉传佛教常见的装饰形式。面相方圆端庄,眉间白毫,鼻梁挺拔,眼睑低垂,目光下敛,似俯视众生,神态慈祥柔和,具有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袒露前胸,上着双领式通肩式大衣,下身着高束腰僧裙,腰间束带并打结,颇具装饰意味。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莲花,纹样清晰精美,显示出当时匠人运用高超的写实技法。衣褶布排有序,衣纹流畅自如,厚重写实,极富质感,继承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高大莲台,双层覆式莲花瓣,瓣叶饱满规整,挺拔有力,时代特征明显。
明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
尺寸 高18cm
北京保利
此尊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铜质鎏金,锈色自然。身材比例舒展,体态丰腴厚实,神情庄重慈祥。波浪纹发髻高耸,脸庞宽厚饱满,五官清晰明了,宽弧形眉,细目,直鼻,大耳垂肩,下颚内收,颈部丰满呈三道褶皱。着通肩大衣,衣着紧贴身躯,如湿衣贴体,薄透感强,胸前衣纹和双腿正面衣纹均呈数道U形平行分布,齐整流畅,富于层次。右手上举,撑心向外结无畏印,左手下垂,掌心向下施与愿印,赤足立于台基之上。
造像整体雄浑伟岸,五官丰满,为典型盛唐风格。细观,佛像颈部肌纹和湿衣贴体,具有西域造像的特点;其造型一改小卷罗发为健陀罗式波浪纹发髻,五官立体感减弱,更符合唐代的审美倾向,造型更加饱满壮硕,给人以波澜壮阔,雄浑伟岸之感,佛像之雕塑美感得到了的表现,体现了的工艺水平。可见此尊造像,不仅继承了西域佛像的精髓,又融合了唐代先人自己的理解,才使得本品具有特的艺术气韵。因铜贵重,传世可见唐代造像尺寸皆无硕大者,高度多在5-15公分左右为宜,而此像高度近20公分,且其身紫色鎏金,金色完好,灿烂雅丽,铸造,一丝不苟,堪称盛唐造像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