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银锭怎么辨别真假,价值多少
商品别名 |
银锭,大明银锭四十八两,大明银锭二十两,大明银锭十两 |
面向地区 |
全国 |
大明银锭怎么辨别真假,价值多少
银锭分伍拾两(实测1840克~1878克)、叁拾两(实测1093.5克~1145克)、贰拾两(实测725克~745.5克)、拾两(实测363.5克~373.5克)四种。其中五十两者多,共计44锭,三十两者10锭,二十两者4锭,十两者7锭。全部为束腰形,五十两者正面下凹,周边有凸棱,背面凸鼓;三十两、二十两、十两者正面中心部分稍凹,两端呈弧形凸起,背面稍鼓。这些造型优美的银元宝,就是传说中的“库银”。
据《明会典》卷三五《课程四》载:“嘉靖十四年……每二十两倾成一锭。又嘉靖四十一年……每五十两煎成锭,转解太仓,以备文武官员薪俸等项支用。”这些“库银”维系着大明王朝和公务员们之间的交情,维持着万历皇帝和大臣、后妃们的交情,是“”的硬通货。所以,这些银元宝上面,照例都镌刻着“身份识别系统”,即刻有府州县名以及年代和重量,少数还刻了知州知县和银匠的姓名,如有一锭的铭文为“建昌万历四十七年京库银伍拾两掌印知县潘元勋永行吏肖日辛银匠杨午”;还有一锭刻铭是“宁州解四十七年分京库银伍拾两知州陆即登吏余天农匠邓斗”。这些铭文,清晰地记录着大明王朝的“银本位”国体,在被熔割分发下去成为消费货币之前,被带进了万历皇帝的棺材。
这些给万历皇帝垫底的银子,没有进入流通,它们仍旧保持着“库银”的和。而那些在流通中被熔化又被切割,被抛掷又被磨损的银子,终还有一个去向。它们会成为明朝普通百姓的“库银”,成为明朝普通家庭支撑底气的“家底”,当年称之为“生钱”。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