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别名 |
化石拍卖,化石鉴定价格,化石交易价格,化石鉴定评估 |
面向地区 |
全国 |
看到标本,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化石标本,都不是的,或多或少有残缺和破损,加上没有细致的修理,很多特征无法完全的展现出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主观臆断,看到多少,就凭多少来鉴定。同时,因为生物存在个体差异,要尽可能的多观察同类的标本,有时候,这种个体差异会造成很大的误判,一个生物被鉴定为好多个种,然后又重新合并回去,古生物领域这种例子非常多。对标本进行分析,需要了解标本的结构特征,并且掌握正确的形态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对标本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做好记录。
在鉴定古生物化石时,应当谨小慎微,多闻阙疑。很多时候,不经意说出的话会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古生物这些偏门的领域,没有太多人来研究真假,错误的文字会被多次复制,要想纠正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如产自湖南的一种永顺似栉壳虫,被错误地叫成“永顺湘西虫”,源头已经找不到,且现在几乎已经无法改回来。更有甚者,把找到化石后随意的取名,如“XXX(自己的名字)三叶虫”。在鉴定时,应
有所保留,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只鉴定到有把握的。
一般情况下,大家能根据经验对标本做出鉴定,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是王冠虫,这个是莱德利基虫,当遇到不熟悉的标本,则根据相似程度,在脑中搜寻“象”的物种来套上去,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三叶虫大家都认识,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地说出各个“零件”的学名,而有时候,一个零件的区别,就能相差一个属,甚至一个科,特别是当标本不完整的时候,一个零件的作用就更大了,只有对各个部位的特征做出非常详细的分析比对,才能做出判断。系统的掌握一个物种的结构特征,多花一些功夫来记忆各部位的学名,对发展爱好非常有帮助,一知半解是不可能真正提高收藏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