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成都瓷器鉴定,官字瓷器鉴定,秦代瓷器鉴定,瓷器鉴定国家标准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仿品剥釉不自然这一点在老瓷上自然剥釉是由于胎釉结合不好或者长时间而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以继续剥,而新瓷的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非常紧密的。仿品放大镜下露出破绽
用高倍数放大镜,可以发现古瓷其内部氧化程度,凡是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高倍数放大镜下可显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非常容易辨别。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图录共16卷,收集全国出土商周至清代瓷器4000余件,每件器物均有出土情况说明,其断代在学术界有不同观点者也加以注明。该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完备的一套全国出土古代瓷器的图录,学术性颇高,是鉴定瓷器的重要参考书目。
识别窑口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店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还有明、清时的宜钧和广钧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区分,但宜兴窑做工精细,胎质细腻。
仿古:仿古代陶瓷生产,早出现于元代。如元代仿宋代钧窑,南北方瓷区都有生产。再如元代霍县窑仿宋代定窑,亦属仿古。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元代的仿古也可看作是对前朝陶瓷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的仿古陶瓷生产,才是真正的仿古,它主要是仿历史上的诸大名窑产品。如永乐时仿哥窑;成化时仿汝窑;清雍正、乾隆时仿官窑、钧窑产品等等。这些仿品都仿得很成功,但大多署本朝款识,也有不署款的。此外,尚有明代仿明代、清代仿明代、清代仿清代的产品。如成化有仿宣德产品的;嘉靖、万历有仿成化产品的;天启、崇祯有仿宣德、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产品的;康熙、雍正、乾隆有仿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产品的;清晚期又有仿康、雍、乾产品的等等。这些仿品大多署所仿朝代款识,也有少数署本朝款识的。
打磨。具体方法是使用工具在陶瓷表面反复磨擦,使其失去光泽,仿佛是旧的一样。常用的工具有兽皮和葫芦果实的外壳。这种方法因反复磨擦,即使表面很平滑,但也会在胎釉上留下磨擦痕迹。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磨擦痕迹会暴露得一清二楚。当代打磨有使用机器配以木炭或细砂,像炒栗子一样打磨的,磨擦痕十分均匀,不易看出,须仔细观察。
浸。为了模仿文物在墓中埋了多年而形成的土锈,作伪者常采用将陶瓷在泥土中浸埋的方法,使其产生与出土文物类似的效果。鉴定这类伪品的方法是仔细观察其土锈。如仿造的唐三彩很多,其造型多为大件的俑和马,用土浸方法作伪的也很多。但墓中出土的真物,其土锈呈粉状往下掉,假的则整块地往下掉。而且真者其土锈较为牢固,不易碰掉;假的则一碰即掉。当代有些作伪者使用现代化化学粘合剂(如乳胶等)粘土锈,表面很像,但用刀具一刮,便知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