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景德镇567老厂瓷 |
面向地区 |
全国 |
艺术瓷厂”——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业的。
作为景德镇瓷厂之一,“艺术瓷厂”以生产釉上装饰陈设艺术瓷为主,它是一个在景德镇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时代的产物,亦是时代的象征,仍在影响着时代。诞生之初,它就好似一处收集无数陶瓷秘密的百宝箱,囊括当时红店、作坊业的,旧式传统在这里融汇,被继承、发展和创新。即使在停产改制后,“艺术瓷厂”这块招牌仍旧发光,因为它对整个景德镇乃至陶瓷界的影响,已经渗透进骨血里。
那么自1958年9月成立,到1998年停产改制,“艺术瓷厂”这40年里是怎样光景?我们探访那些与“艺术瓷厂”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在他们的回忆里,穿越到“艺术瓷厂”的白金年代。
为了激励陶瓷艺人,肯定他们的成就,表彰他们的贡献,景德镇在1959年和1961年分两批授予35名身怀绝技的艺人“陶瓷美术家”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授予的还有一批陶瓷设计师、设计员职称。这就是徐焕文记忆中的“三段职称评定”,艺术瓷厂有近十来人获得“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他的后辈、现为陶瓷评论家的曹新民对此进行过统计:1959年之后评定的5批共55名景德镇陶瓷美术家中,“艺术瓷厂”有18人。
关于“艺术瓷厂”的陶瓷美术家,有一份并不完整的名单,上面有:毕渊明、章仕保、吴康、王小凡、叶震嘉、赵惠民、常兆新、涂菊清、潘文复、章亮、章文超、王隆夫、田慧棣、翟筱翔、沈盛生、徐焕文、邹甫仁、余文襄、叶冬青、陈先水、周湘甫、叶震嘉、常兆新、邹国均、汪昆荣、吴元清、王一亭、王鹤亭……许多人物现在只能从历史和瓷器中品读,可谓“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各怀绝技。
在“艺术瓷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参展、参赛作品创出单件;某家公司预付数万元定金,只为一套瓷器;某次交易会,为厂里带来巨额订单。
届景德镇陶瓷节上,该厂王隆夫、翟筱翔主创的“六鹤同春”双千件瓷瓶,因为采取手工成型、利坯,整个创作耗时三个月,难度。这件作品在陶瓷节上获奖后,当场被印尼华侨以12万元的价格收藏。
1989年,该厂为香港中艺公司制作一套244件的仿古瓷,一套价格超过5万元。当时厂里制作了500多件,拿走244件后剩下的都存入仓库渐渐被人遗忘,直到仓库纤维板腐烂,这些瓷器才重见天日。曹新民查证后,写了一篇《清同治皇帝的御婚瓷在景复制》的文章,并且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先生证明,这套瓷器立刻身价倍增,创造出“一篇好新闻为瓷厂带来十万效益”的奇迹。
一家集景德镇陶瓷瓷板画销售推广,收藏品鉴定评估,陶瓷文化传播类产品交易的综合性平台,公司主要经营景德镇陶瓷瓷板画,大师瓷 礼品瓷 等艺术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