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元青花鉴赏 |
面向地区 |
全国 |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通过梳理元代青花瓷器的认识、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真正被认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目前见到的“元青花”是没有明、清和民国仿的,要么就是真正的元青花,要么就是现代仿制品。清宫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器的传世品就是重要的佐证。掌握这一点,就使得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变得简单了不少。现代仿制的“元青花”既有高仿品也有一般仿品,但总体来说常见的是依样画葫芦,这类仿品都是对照真品实物或图片,照搬照抄,对鉴定者来说就不容易从造型和纹饰上判断其真伪,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往往能发现破绽:
元青花所用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者各有特点,进口料呈深蓝色,色艳绚丽。国产料呈淡蓝色,色泽浅淡。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又称“苏料”,用苏料制作的元青花瓷器有三大明显特征。特征1:黑色晶斑黑色晶斑是青花料氧化铁后的反应,因为进口料含铁元素的成份较高,所以在青花上繁生。黑色晶斑是不规则的,分布自然。如果是仿品,一定是有意识加点上去,是不自然的。
特征2:晕散用进口料的元青花,装饰上会出现晕散。晕散主要是两种特征,墨汁滴在宣纸上的洇开态或串珠状小点晕组成的凝聚斑边缘的模糊或流散态。需注意,晕散跟黑色晶斑往往是共生的。特征3:触感凡是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都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侧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或深或浅都有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这一自然特点仿品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图案没有凹陷下沉,用手抚摸或侧光看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而且具有往釉上飘浮的特点。
串珠状凝聚点晕如果排列成串,就会形成又一个苏料青花的特殊现象,即“串珠状凝聚”。
仔细观察下图元青花牡丹纹龙耳罐上的点晕和串珠,图中十分清楚地看到“点晕”现象变得十分有趣,一个个“小点”就像一粒粒珍珠排列,由纹饰中的线条把它们贯通成一串蓝色的“项链”,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串珠”,即“串珠状凝聚”。
这种“串珠”状的点晕现象,是真品元青花的特有记号。不少元青花瓷器上都有这种点晕形成的“串珠状凝聚”,特别是在长线条的纹饰中,比如绘有缠枝纹、龙纹的元青花瓷器,都会发现这种特殊的青花晕散凝聚现象。
的元青花全世界不过300件,画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为,甚至连北京故宫都没有一件元青花人物罐。2011年,在澳门中信秋拍上,一款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以8.4亿港币成交,创中国文物艺术品单件成交的世界纪录。而另一只同样题材的元青花梅瓶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是国宝级文物,也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元时期,画家辈出,他们不仅总结吸收了先人的绘画精髓,又融合了中西文化,把高超的艺术在青花瓷上发挥得。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总体表现:粗犷豪放,洒脱随意,娴熟流畅。构图饱满、繁而不乱、一笔画、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画师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功力。古人所具备的这些艺术底蕴、内涵、是仿品很难逾越而不能及的重要依据,采用平涂为主,使用勾、点、染、留白的技法,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画师把人物画面的行体比例、动作神态、面目表情、绘画的栩栩如生,动物、飞禽、水禽、花卉部分画的生动有活气。有些画师先在素胎上,把人物动物或花卉的划刻大至,再用浓笔勾点,有很强的立体效果。
赝品的绘画表现:赝品的绘画全部是临摹、复制真器上的各种纹饰。整体感觉拘谨、不流畅、生硬不活泼,人物不传神、动物不凶悍。有些纹饰如:蕉叶画法直白、牡丹、菊花、花瓣松散、绘画不紧凑,用笔绵软,没有真品那种刚劲有力的功底。钱纹、锦地纹等画法较乱,表现不准确,蕉石本有棱角却画成圆边。总之,仿画中缺位、篡位、交待不凊、利不从心、功不到位。
主营行业:陶瓷 |
公司主营:景德镇瓷器瓷板画,礼品瓷大师瓷,艺术品--> |
主营地区:江西景德镇珠山区 |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时间:2022-11-10 |
经营模式:生产+贸易型 |
公司邮编:33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