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纸币>特殊古币/纸币>澳门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 免费发布特殊古币/纸币信息
广告
热门浏览

澳门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种繁多,瓷器玉器杂项

更新时间:2023-07-22 17:56:02 信息编号:5a2ibpm80c38a5
澳门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种繁多,瓷器玉器杂项
  • 100000.00 元

  • 澳门收古玩古董,四川精细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种繁多,宁夏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设计合理,浙江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质优良

分享

详情介绍

澳门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种繁多,瓷器玉器杂项

商品别名
收古玩古董,瓷器玉器杂项,银元古钱币,陨石奇石
面向地区
全国

1渊源与由来编辑
在原始社会末期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历史
早期

卡洛斯三世双柱
卡洛斯三世双柱
在中国沿海地区流通的是西班牙银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称柱洋、本洋、佛头。系1535-1821年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铸造的银币。16世纪末,本洋开始流入中国,但到鸦片战争前,仅作为士大夫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货币。鸦片战争后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

墨西哥于1821年立后,1824年开始铸造墨西哥银元(Mexican Dollar),因币面花纹有鹰鸟,俗称鹰洋,误称为英洋,华北各地又称之为正英。据1856年伦敦造币厂对中国流通的银币的一次化验,证明墨西哥银元含纯银371.57英厘(grain),值英币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罗拉银元含纯银370.9英厘,值英币50.12便士。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银元取代西班牙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几乎以墨币为主币。有人估计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国市场的鹰洋在4亿多枚,当时上海金融市场开设鹰洋行市。1905年后,墨西哥采用金本位制,停铸鹰洋,鹰洋流入中国渐少,1919年后上海金融市场逐停开鹰洋行市。

晚清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还有:英国贸易银元,因币面铸有一个持杖的不列颠女神站像,俗称人洋或站洋、站人(是英国在印度境内和在香港专为在中国境内流通而铸造的一种银元,背面铸有中国图案花纹及中文“壹圆”两字。该币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总共发行约1.5亿枚,流行于两广、闽浙、沪宁一带);日本银币,因币面有龙纹,俗称龙洋或龙番;其他尚有美国的贸易银元、法国的安南银元等。

乾隆时

“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
“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
曾开铸镌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元年(1821)鼓铸了赏赐用的银币,但用机器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器局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量甚少,后世,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十三年(1887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正面铸有“光绪元宝”4字,上圈有“广东省造”4字,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6字,背面镌有龙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一两银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继奏准铸造,但因质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标准,不受民间欢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计值,只能按重量计值。[1]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
吉林机器局开始铸行“吉林省造光绪元宝”银元。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银元的币文增加了甲子纪年,相继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图案有万年青、太极图等多种版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现两种新版别,一种是中央满文“大清”,另一种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数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1]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大清户部铸造银币
大清户部铸造银币
户部在天津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为“造币总厂”。同年七月,清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下令划一银元,但未贯彻。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在金本位制尚无实行条件时,当时普遍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

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极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此币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

由于“两元之争”一直没有结果,天津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二年试制了一套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共四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试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银币,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户部所制的这几套银元,制作都极精美,有标准币之称,但都未正式发行。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复到了币面看似计重,实际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朝中央制造发行的仅有的一套银元。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宣统二年(1910)清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规定国币以圆(元)为单位,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迅速覆亡,所铸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仅以军饷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1]

辛亥革命后

以孙中山为临时大的民国临时在南京成立,于3月间公布了《币制纲要》,确定银元为货币单位,规定每单位银币的总重量为26格兰姆,约合库平六钱九分七厘,成色为90%。当年铸成了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由于所铸数量很少,市面很难见到。先后铸造了“民国开国纪念币”等系列硬币,其中也有银元。[2]

袁大头

各式银元
各式银元(2)
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这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1927年南京国民成立后



仍沿用银元作为价格单位。1928年国民草拟了《国币条例草案》15条,确定“本位币:银币一圆”,“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零八毫为价格单位,定名曰圆”。“一圆银币总重量为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1929年4月10日,又颁布了《中央造币厂组织章程》,在上海筹设中央造币厂,鼓铸银元。1933年3月8日,国民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

发展

纹饰寓意

瓷器
瓷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鉴。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清朝的纹饰,更为丰富多彩,纹必寓意,意必吉祥。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龙凤为纹饰

以龙凤为纹饰的。我们习惯讲民族是龙的传人。事实上,这种讲法是不够完整的。完整科学的讲法应该是,民族是龙凤的传人。龙凤是民族的象征。从河姆渡出土的有关凤鸟的史料证实,凤比龙要早几。自商周以来,龙凤就是天生一对了。龙象征着和尊严,凤象征着才艺和吉祥。所以才有“龙凤呈祥”的古典。

表现在陶瓷器物上的龙凤纹饰是丰富多样的。在远古,龙凤是图腾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原始崇拜的宗教形式。我们的祖先把龙凤视为,呼风唤雨的吉祥神物,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于是龙凤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尊严。表现在宋元时期的陶瓷上的龙凤纹饰都有明确的定法。元代初年,就禁止民窑制造五爪缠身龙纹。五爪龙纹属帝王。表现在元青花上的龙纹是:龙身矫健,细颈长身,双眼圆睁,目光熠熠,神采飞扬,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形象。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为狰狞凶猛之状,龙爪为三、四、五、不等。其中五爪爪尖成圆圈状的极多。有云龙、海龙、水龙、团龙、穿花龙、夔龙、飞龙等。其中夔龙始于宣德,海水云龙在宣德时用得多。凤纹,以展翅腾飞为多,有昂首云天,有回首顾盼,有龙凤呈祥,有凤穿牡丹。往往以缠枝花来烘托凤的和神圣。到了晚期,龙纹的形象就逐渐失去昔日的凶捍和威严,变得猪头猪脑,细身侧行,缺乏生机和活力。到了清朝康熙时期所绘的龙纹一般头部较大,身短而粗壮,须发怒张,额上写有"王"字,龙鳞呈"八"字形,官器为五爪龙,呈现一种凶猛膘悍。到了乾隆时画龙常为巨角低额,画凤颈部多毛。到了清末,所绘的龙头较短小,龙身瘦弱疲软,呈现一种萎靡懦弱之状。与此相反,凤纹却画得肥壮有力,威严盛人。以龙凤纹饰图案的寓意为:

瓷器
瓷器
龙凤呈祥。图案为一龙一凤。古人认为,龙为百兽,凤为百鸟。龙凤出现,天下就会祥和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千来,龙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吉祥的象征。

龙飞凤舞。图案为龙凤腾跃飞翔之态势。形容气势奔放雄壮豪迈。也用以形容书法笔势活泼有力。也比喻仕途得意,飞黄腾达。

二龙戏珠。图案为两条腾云驾雾的云龙追逐一颗火珠。传说龙珠亦称夜明珠,可避水火。故有二龙戏珠或群龙戏珠的图案。表示吉祥安泰之意。

望子成龙。图案为一大龙俯视着一小龙。寓意为"教子成龙"和"望子成龙"。

鱼跃龙门。图案为天上一龙,水中一鲤鱼作腾跃之势。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龙。主要表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意。还有九龙拱鼎、百龙闹海、神龙游天、九龙庆寿、百凤朝阳、凤穿牡丹、百鸟朝凤等。

以植物为纹饰

以植物为纹饰的。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

万事顺心。图案为几个柿子和寿桃。柿子寓为"诸事"或"万事",桃其形状似心。寓意做什么事情都顺心如意。

四君子。图案为梅、竹、菊、兰草四种花卉,俗称为"四君子"。

五世同堂。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玉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瓷器
瓷器
榴开百子。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也有"莲生贵子"等。

为官清廉。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植物寓意的还有竹梅双喜,牡丹天香,翠竹有节,丹桂飘香,仙桃庆寿,万花献瑞等。

以动物为纹饰

以动物为纹饰的。如羊、马、喜鹊、孔雀、鹤、鸳鸯、麒麟、怪兽、鱼类、大象、蝙蝠、鹭、鹌鹑等。

一路平安。图案为鹭、鹌鹑。以鹭鸟寓"路",鹌鹑寓"平安",祝愿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余。图案为两条鲢鱼。鲢与年,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余。还有童子持莲,怀中抱鲢的图案,寓为"连年有余"。

福在眼前。图案为蝙蝠和古钱。古钱是内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灵。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寿桃形状似心,借灵芝的"灵"字,寓意幸福的到来使人变得聪明灵利。

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一个寿字。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通俗讲,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富贵荣华,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还有五福临门图案。寓意为多福多寿,福寿无边,福寿齐眉,福寿双全,福寿三多。

以神话故事为纹饰

瓷器
瓷器
仙人指路。图案为仙人和一只迷失方向的白鹤在无路可走的困境下,遇到了一位仙人,为白鹤指点迷津,寓人文主义至上之意。

八仙过海。图案为道教的八位仙人,各显神通,争渡大海。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传说八仙在庆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路过东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宝为舟,竞相过海,各显神通。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古典。

暗八仙。图案为以八仙所持的"法宝"作纹饰。即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渔鼓,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花篮,曹国舅的阴阳板,蓝采和的横笛,何仙姑的荷花或笊篱。

天女散花。图案为仙女手提花篮在空中散花。传说龙王献水,喷车马之埃尘,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木。寓其春满人间,祥瑞之兆。

嫦娥奔月。图案为一位仙女奔月宫之状。嫦娥,神话传说是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常生药,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宫。遂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

佛八宝。以佛八宝为纹饰。佛八宝又称八吉祥,即**、法螺、法伞、白盖、莲花、宝罐、双鱼、盘长。具体讲,**喻佛法,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犹如轮王之轮宝,能碾摧山岳岩石。法螺,梵语为"商法",译成汉语为"珂贝",即螺贝。螺声之远闻,广被众生;螺声勇猛,以表示大法之雄猛。千手观音其中有一手持的是法螺。法伞,佛话,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白盖,又称天盖。饰以宝玉之天盖,佛菩萨及讲师的高座上悬有天盖。莲花,弥陀之净土。古人云:"禅机玄妙,法流净土,一似莲花开朵朵。"宝罐,梵语为军持,尊称佛具之瓶。有华瓶,水瓶、观音瓶数种。双鱼,佛说坚固活泼,能解脱坏劫。佛祖认为,到"坏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灭。后人借指天灾人祸为"坏劫"。盘长,象征缠绵不断。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也。

麻姑献寿。图案为麻姑仙女捧寿桃。麻姑,神话中的仙女。相传她能掷米成珠。三月三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旧时多以麻姑献寿图器物为女辈祝寿礼品。

十八罗汉。以十八罗汉为纹饰。罗汉,是梵文译音"阿罗汉"的简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为修行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个成就叫做"果位"。"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高果位,在大乘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十八罗汉,传说是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常在世间,弘扬佛法,受世人供养。

1.越窑

该名称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系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其形成于汉代,经三国、西晋,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中心产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 主,质量。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评述茶碗的质量时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 ;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2.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

州,故名。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花比较,或要反映真实的茶汤色泽,则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4.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5.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前期设在龙泉(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溪口一带),后期设在临安郊坛下(今浙江杭州南郊乌龟山麓)。两窑烧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 场上出现,轰动整个法兰西,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称呼它,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长袍来比喻,于是"雪拉同"成为青瓷的代名词。当今龙泉窑又有新的发展。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7.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8.建窑

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 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宋代书法家也是茶学家的蔡襄在《茶录》中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可见,宋代盛斗茶之风,又视建窑所产茶碗为佳之器。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茶具传到日本,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称之"珠光青瓷"。此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

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鼎蜀镇。早在汉晋时期,就始烧青瓷,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于宋代开始改烧陶器,及明代它则以生产紫砂而于世。据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紫砂壶的是金沙寺僧,正始于供(龚)春,供春是学使吴颐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暇时仿老僧制壶,做了一把银杏树瘿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但原盖已失,曾由清黄玉麟配制一瓜蒂盖,后被画家黄宾虹看出"张冠李戴",遂又由制壶名家裴石民重做一个树瘿壶盖。供春之后,出现了制壶的"四名家",即董翰、赵梁(一名赵良)、袁锡(一名元锡)、时朋(一作鹏)。和"四名家"同时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发明了壶放在匣钵(瓦囊)中烧制法,一直沿用至今。明万历年间至清初,被公认为制壶大家的是时大彬(时朋之子),他与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故称"壶家三大"。时大彬另有四大弟子,即邵文金(又名享祥)、邵文银(又名享裕)、蒋时英、欧正春。同时,还有紫砂壶艺史上重要人物陈用卿、陈仲美、惠孟臣。现品饮乌龙茶用的"烹茶四宝"中的容量仅50~100毫升的茶壶,人称孟臣罐,即其所擅长制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大家为陈鸣远,名家还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后期至道光年间,紫砂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号曼生,曾设计了众多壶式,由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壶身上留有大块空白,自己刻铭,后人称"曼生壶式",多学之。之后,又出现黄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壶名人。顾景舟又将制壶艺术推向顶峰,被誉为"一代宗师",与时大彬齐名。此外,还有蒋蓉等一批陶艺家,从而使宜陶始终居于高水平的地位。

1基本释义编辑
玉器
玉器
玉的概念历来并无十分严格的定义。在中国被称为“玉”的矿物种类十分庞杂。一般而言,符合美观、坚硬、温润等特点的矿物皆可能被称为“玉”。同时,也有一些矿物符合通常对于玉的定义,但习惯上并不被称为“玉”。以下是古今不同文献对于“玉”的定义: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定义“玉”为细腻、光泽、略透明的石头。

《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玉石”为天然、美观、细腻、坚韧、光泽、柔润之岩石,并谓一般指硬玉和软玉。

《人民共和国国家珠宝玉石鉴定标准(GB/T16553-2003)》对“天然玉石”的定义:“由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另外,出于商业上的目的,一些商家也为某些传统上不被视为“玉”的材料(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冠以“某某玉”的名称。由于“玉”本身并无严格定义,这样的命名一般也不被视为非法。[1]

苏州观古文物有限公司 5年

  • 古玩收藏鉴宝交易,专业团队上门收购
  • 江苏郭巷街道苏州古玩城13幢3039室

———— 认证资质 ————

没有个人认证
企业认证已通过
天眼查已核实
手机认证已通过
微信认证已通过

相关推荐产品

留言板

  • 收古玩古董瓷器玉器杂项银元古钱币陨石奇石澳门收古玩古董四川精细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种繁多宁夏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设计合理浙江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质优良
  • 价格商品详情商品参数其它
  • 提交留言即代表同意更多商家联系我
苏州观古文物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澳门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种繁多,瓷器玉器杂项”详细介绍,包括澳门收古玩古董价格、型号、图片、厂家等信息。不是你想要的产品?点击发布采购需求,让供应商主动联系你。
“澳门优雅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品种繁多,瓷器玉器杂项”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留言询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