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别名 |
佛像鉴定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从唐代以来,日本人就大量收藏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尤其是很多宋元时代的作品,还在日本的公私收藏机构之中。而类似这样没有预展的拍卖会,一堆东西放在那里,一件件当场拿出来,大家围着看一眼就出价,全凭眼光和内心对价值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3680万人民币的价格,是金铜佛像在近年来的交易市场上逐渐受到新一代收藏家青睐的例证,但同时也揭示出国宝流失海外的境况之严重。
由于相对滞后的保护政策,以及尚待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大量出土文物在国内得不到鉴定与市场认可,被以工艺品的方式海量贱卖到海外。中国的民间收藏家时常要与文物走私与流失赛跑,赶在他们之前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2009年,国内收藏家李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22尊明清佛造像捐赠给国家博物馆,这批金铜佛造像,均为藏传佛教造像,是当时的中央颁赐给西藏佛教的礼物,是中央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是近年来大规模的民间捐赠之一。
当时,研究了一辈子红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冯其庸先生说:“他(李巍)用他的全部力量几十年如一日,保护了一大批举世、不可再得的汉藏金铜佛像,他对国家立下了大功,他对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立下了大功,今天他又把这批金铜佛像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更是立下了大功。”
不过,李巍也有遗憾,五年前因为资金短缺,没能留下的三尊佛像,近两年陆续现身巴黎展览市场。当几尊未能挽留住的佛像在国外展览的消息传出后,李巍懊恼不已,曾售卖其他佛像给李巍的策展人发信息表示:“这都是当时您没留住的,现在现身巴黎了。”
自199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兴起,佛像开始现身拍场。尤其是经过近十余年的培育和积累,佛像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吸纳能力的佛像收藏市场。
我国的民间收藏群体主要由两种人群构成,一种是企业家、商人或大佬大腕等。这些人本身财力雄厚,收藏的主要目的是资产配置,他们往往选择开博物馆的方式,或者纯粹把玩以显示身份。但是,他们是整个收藏中重要的力量之一,并持有大部分流失民间或者暂时不被认可的古代文物。
北魏至隋唐时期, 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