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宣德青花 |
面向地区 |
全国 |
造型特征:明宣德瓷器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2、胎体、底足特征:明宣德瓷器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
釉面特征:明宣德瓷器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民窑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4、青花用料:明宣德瓷器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绘制纹饰时既有单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宣德官窑青花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余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清《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宣青所烧出的青花带有如此多的铁结晶斑点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由于铁离子本身带有负电,当青花在窑内烧制时经过热运动产生分解反应和化学反应的作用,铁离子相互吸附而积聚,在高温下凝聚成晶点晶块分布在青花层面上。由于受热的膨胀而深入到胎里凸出到釉面,这种釉面上分布的晶体如行云流水有动感。这就是宣德青花黑铁结晶体所形成的机理。
宣德青花的橘皮纹的问题。由于宣德釉富含碱金属氧化物的缘故,所以,它的前朝永乐和它的后代正统都没有这一种釉面。它是宣窑特殊的生产工艺。这种釉高温黏度大,冷却过程较慢,继而形成的一种高低不平的橘皮釉面,能使人看上去有厚重感,器物显得饱满,也可称是宣德窑工的匠心运吧。所以《清秘藏》说“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诚哉斯言。
宣青釉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釉厚处泛青,釉薄处泛微黄的釉面;这也是识别宣青真假的一个方面。在现代史上有位明清瓷器鉴定孙瀛洲先生,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凡款色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里足内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青色者,具备这三个特点,虽无橘皮棕眼,也无疑是真品。”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后辈借鉴。其实孙先生所说“虽无橘皮棕眼也是真品”潜台词也就是宣青橘皮棕眼仍为要素。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二朝,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不仔细对比辨别、观察分析,极易混淆。
在中国陶瓷史上,宣德御瓷,品格超群,被视为陶瓷史辉煌的十年。宣窑承袭前朝技艺,重视创新,不乏前朝之作,故宣窑不少器皿仅为宣德一朝所,称后世同类。宣窑成就如此显赫,与宣宗本人的艺术审美直接相关。除了工部官员,宫内宦官深度参与,代表内府与宣宗本人。宣德御瓷烧造,管理严苛,汇聚“诸匠之精艺”,新式样的创制,更是要依据内府设计的底本。在拍卖现场,这件宣德御制青花龙纹盘的起拍价仅为10万元,随即场内外展开激烈的竞价,经过93轮叫价,终以1040万元落槌,低估价118倍,加佣金1196万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