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别名 |
明清玉器 |
面向地区 |
全国 |
明清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与当时的绘画书法以及工艺雕刻紧密联系,全面继承了前代玉器多种碾工和技巧。并有显著的发展与提高,碾法体量感,并追求工笔画功力。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应用之广都是。清代碾法,要求严格,规矩方圆,线如直尺、圆似满月,姿角圆润光滑,无论是器物的内膛、侧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丝不苟,里外均话费大力气,做工十分讲究,镂空尤其重要,足以以假乱真,俏色玉各种色泽组合天衣无缝。
故宫博物院存有较多的明代执壶,可以确定为明代玉执壶的作品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
1.花、木式执壶。以树木、花果为主体造型的执壶,代表作品为青玉竹节壶、青玉莲瓣壶。青玉竹节壶,高12.4厘米,口径8.5厘米,壶体似三节相叠的粗竹节。五节竹节式壶嘴,壶柄为双竹枝交错盘纽,平盖,盖顶嵌坐式老人盖纽,从壶体、盖、纽及作品简练风格判断为明代作品。青玉莲瓣壶分为高壶及矮壶两种,矮壶的代表性作品有两件,一件高15.6厘米,口径9.7厘米,壶体为圆形,其外两层莲瓣,外层饰芙蓉、兰、梅、菊等六种花卉,俯式兽吞云纹柄,仰式兽吞云纹流,荷叶式盖,双鸳鸯纽。另一件高16.1厘米,径7.8厘米,圆体,表面雕两层莲瓣,内饰凸起的“寿”字,双枝缠绕柄,兽吞云纹流,圆形盖,盖面饰六瓣莲瓣,后嵌鸳鸯衔莲纽。高式莲瓣壶则上粗下瘦,莲瓣于其外,过肩。
2.矮壶。北京小西天出土的明代龙首执壶为圆形,似碗有盖,盖纽与盖连,柄部龙首不吞,龙颈为柄,应属明朝末期的作品,并表明明代的矮型执壶制造年代偏晚,清官遗存明代矮执壶有下列几种:(1)八方形执壶。子冈”款婴戏执壶为代表,作品高12.3厘米,口径3.8厘米×6.1厘米,长八方形壶体,光素夔式柄,长方形口、足,后嵌狮形盖纽,壶外饰凸起的婴戏图。(2)方壶。代表作品为双喜字方壶,壶体为立方形,四面中部凸起委方板,两侧凸雕“寿”字图案,后部为方折拐子式柄,前部为折柱状流,口、足为方形,较壶腰内收,覆斗式盖,后嵌方桃式纽。
3.菱花式执壶。截面似六瓣菱花,壶腹形成凸、凹的条棱变化,上部较部略宽阔,菱瓣式口、足,盖面饰凸起的仿古戟式纹,亦有凸、凹的棱式变化,光素变式柄,柄上端饰小兽面,渐细折柱状流,壶外琢凸起的行书诗句。
4.阔腹式执壶。壶腹似球,圆坏式口、足,饰凸起的芦雁纹。
5.隐式执壶。外形似物或器,空其腹,能贮水外注,代表作品为青玉辟6式执壶,作品为大头,有角,鳞身,尾后翘为壶柄,胸小兽为流,头部可开启向腹内注水,腹空。
6.低腹高壶。壶型刨较高,下部为壶腹,上部为长颈,这一类壶在明代较流行,以圆腹为常见,主要类型有下列几种:(1)圆腹筒颈,壶腹略圆,面为椭圆,其上有筒式壶颈或圆筒,或六方筒,坡形肩;(2)壶的主体古样式,如宫遗青玉钫式执壶,壶体似钫,截面为方形,上窄下阔,两侧浅浮雕的花叶纹,盖顶或盖,立兽纽,兽吞流,柄、流、盖纽为时样,壶仿古;(3)六方执壶、八方执壶。壶体为六方或八方式,一般为阔腹,高颈,撇口,典型作品为六方“寿”字花卉纹壶,壶体略高而扁,八棱式,阔腹,八方式盖,兽纽,颈中部凸起呈葫芦形,其上雕“寿”字,盖、足及壶饰凸起的折枝花卉图案。俯式兽吞夔尾柄,仰式兽吞流。
7.高腹执壶。壶体高,上部为阔腹,腹下部细而窄,作品之盖一般较高,下腹对应,宫遗作品有莲花式、六方式、弧凸四方式等,代表作品竹节柄高腹壶,长长方口,坡肩,肩饰莲瓣纹,四面式壶体,每面微外凸,饰花卉图,覆斗式高盖,盖与壶的四条垂边皆有竹节式戟,竹节式壶柄,仰式兽吞流。
明代玉执壶主要为述几种样式,高壶多为高盖,壶身造型不甚统一,浅浮雕花纹,偶有贴饼状装饰于壶颈,多为兽吞式流。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