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成都瓷器鉴定,明代瓷器足鉴定,鉴定瓷器技巧,民窑瓷器鉴定 |
面向地区 |
全国 |
珐琅彩的历史由来 早在明代景泰年问,业内就有用从国外进口的彩料在铜胎上画珐琅彩的工艺,人们称其为“景泰蓝”。到了康熙朝的后期,制瓷界把在铜胎上绘珐琅彩的技法移植运用到在瓷胎上画珐琅,创烧出惊世骇俗的珐琅彩瓷器。 这种珐琅彩瓷器,也有人称其为“古月轩”,品种为精美,位列釉上彩之冠,是中国彩瓷中的“代表”。 其制作工序也与众不同:景德镇工匠按皇帝亲自钦定的瓷器造型样式烧出素白胎或白釉瓷器,然后运送到京城,在养心殿造办处,由当时的画师在白胎瓷器上面以珐琅彩料绘出图案,并就近于京城里的地方再次入窑烧成。 综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珐琅彩瓷器,各有一些易记的鲜明特色。在雍正六年清官自制成功珐琅彩料之前,康熙年制作的珐琅彩瓷多数是小件的盒、碗、杯、盘、壶等,其中碗所占的比例大,面大件的器皿较少见。
哥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
而今世易时移,收藏市场大浪淘沙,很多珍贵的瓷器也花落人家,难见真迹,一睹芳容。代表清朝时期制作的,市场上更是少见,所以它的,着实令人叹赏。这件绿釉罐历史纪念意义深远、艺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