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银锭现在能值多少钱
中国古代银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经济、赋税乃至社会的缩影。研究和收藏古代金银锭的乐趣在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挖掘那些隐藏在简单铭文里面深层次的历史内涵。随着近年来相关书籍和文字介绍的增多,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古代银锭终于逐步引起了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银锭的收藏队伍中来,从而促成了这一板块市场价格一路暴涨。
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银) 三品。王莽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惟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正因为这样,却成了我们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一是历代铭文有其特点,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如汉代银锭铭文字少;唐代的银锭字开始多起来了;宋金银锭铭文较以前有了显著变化,用途也较广泛,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铭文;元代用途进一步扩大,有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铭文。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大。
ya片战争后,外国洋银(见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混杂的货币制度,在对外贸易的金融调度上和在与英镑比价的变化上,都符合外国资本的需要。1934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不再使用。清朝以来的银制品历来是投资收藏者的爱,尤其是银制货币,在集币圈里有很深的收藏底蕴,市值不断升高!比如在中国嘉德2004专场拍卖会中, 清代道光十九年七月日记砝码银锭以619.262万元成交;北京华夏国拍2011仲夏拍卖会中,清代内蒙“归化成李泰富道光年月”五十两以241500.00元拍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也不断提高。银锭在中国历史上曾是长期用于流通的货币,亦是坚挺和重要的储存手段。因此,此枚银锭十分值得收藏,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升值,真可谓古钱币收藏中的一匹“黑马”。
此枚清代道光银锭,其重量:308g。保存,包浆自然,色泽油亮,银锭上刻有“道光”字样,底部和侧部呈蜂窝状的气孔。这种银锭存世量较少,保存品相完好的更是。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