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别名 |
竹枝银币,银币,古钱币,钱币 |
面向地区 |
全国 |
贵州竹枝银币存世少,升值空间非常大
贵州在全国属较边远且落后的一个内陆省份。因其地理和历史的特殊原因,在中国近代金融货币史上留下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奇闻,也成就了一些令今天钱币界的藏家们追捧倍至的钱币珍品。诞生于民国在大陆倒台前夕的“贵州竹枝银元”及半分铜元,便是其中的典型。
1949年初,时任贵州省的谷正伦竭尽全力地支撑着风雨飘摇中的政权统治。为了另立金融货币体系,维护地方行政开支和给养,一面大开烟禁,征收“特税”,向商民收取“反共自卫特捐”,巧取豪夺,开辟财源;一面批示省财政厅长潘锡元,迅速筹组贵州省造币厂,铸造一元银元(即竹枝银元)和作为辅币的廿分银元及当半分铜元,指望取代渐成废纸的“金元券”和“银元券”,以达稳定地方金融,挽救即将覆灭命运的目的。
“贵州竹枝银币”正面内芯主图为贵阳市的甲秀楼,外圈上边缘铸“民国三十八年”,下边缘铸“贵州省造”字样,均为楷书;背面为金竹三株图案(贵阳市在宋代即称“金竹府”,1942年建市时首任市长何辑五还以金竹为市徽),左右两边铸大写楷书“壹圆”二字,每枚毛重85.43072市分,含银88%,直径3.85厘米,标重26.20克。其规格、重量及成色均根据南京国民原规定的标准,与“帆船银元”完全一致。
此币铸量至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据贵州造币厂曾参与向解放军军管会移交的技工回忆,该厂原计划日平均产量为500枚。据此推算,铸量应在一万枚左右。该币曾由国民党贵州省官员于贵州解放前夕,在贵阳至云南溃逃途中,用以搭发部分薪饷和“资遣费”、“应变费”,流通时间不足一月。发行后绝大部分在贵州、云南沿滇黔公路的部分地区沉淀于民间,也有少部分被国民党官员携往香港、台湾及国外。
最近来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