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市场如何现在价值多少
元青花指元代版图内生产青花瓷!包括景德镇元青花,云南玉溪窑元青花!福建内蒙等地窑口!
元青花是元代官窑瓷器代表之作!
景德镇的窑业在元以前:都是以烧造单一的品种——青白瓷为主,但是,青白瓷在当时应该是很有影响的。《宋会要辑稿》里有过记述,景德镇的瓷器当时已经进入了的视野,也就是进入宫廷了,应该说这是早的“官窑器”。我们在湖田窑也发现过一个湖田窑制造的瓷器瓶底,这也是从出土遗物印证了官窑进入皇宫的事实。“影青瓷”是代表产品!
浮梁磁局的记载,《元史·百官四》里面提到:“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鹅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大使各一员。”此时元代官窑浮梁磁局的负责人属于九品官员,官窑不光烧造瓷器,还烧造一些用的马尾棕藤笠帽等物件,可见当时的景德镇就有官窑的设置了。有官窑肯定就有官匠,所以官窑的设置对景德镇的窑业产生了的影响。这个时候除了青白瓷,还出现了枢府秞瓷、元青花、釉里红、蓝釉、孔雀绿釉等等,都是在浮梁磁局设置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元代瓷器产业布局。
元青花与浮梁磁局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元十五年设置官窑,实际上,元世祖忽必烈下南宋政权是在1279年,也就是至元十六年。严格来讲,在设置元官窑时南宋还没有灭亡,元统治者匆忙来到景德镇建设官窑是有特殊目的的,从相关记载可以了解到,古代每一次朝政的变化,都有祭拜天地的习俗,此时到景德镇设置官窑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生产祭器。一般古代官窑都设置在京城附近,比如南宋的官窑设定在杭州大内凤凰山一代,北宋的汝窑设立在开封附近,为什么元代舍近求远跑到景德镇设置官窑呢?从相关的文献考证,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元朝人“尚白”,当时景德镇生产的磁器颜色很白,可能符合了元代统治者的审美要求。
浮梁磁局自至元十五年设,至至正十二年结束,存在74年。浮梁磁局虽然于至元十五年便成立了,但将作院则于至元三十年始置。《元史·百官四·将作院》:“将作院,秩正二品。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佩器皿,只造刺绣段匹纱罗,异样百色造作。至元三十年始置。院使一员,经歴、都事各一员”。其时的将作院下属有府、司、所、局、院、库等机构,其中局有21所,而以地域冠名的除上都金银器盒局之外,便是浮梁磁局了。而这些局属的官员官阶品秩,似乎又以浮梁磁局低,这是磁局隶属将作院的情况。那么,至元十五年以前,即将作院未成立之前,浮梁磁局由谁管辖呢?参照《元史》工部条记载的职能,可能其时的磁局由工部管辖,《元史·百官一·工部》:“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濬,土木之缮葺,材物之给受,工匠之程式,铨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内二员专署工部事。至元元年,始分立工部。”其下辖的“诸色人匠总管府”与将作院所属“诸路金玉人匠总督府”职能相似。因此,在至元三十年将作院设置以前,磁局由工部管辖可能性大。关于磁局人事的问题,我们从相关的文献可以考证,大都染局是九品,管理的工匠大概62户,《元典章》认为元至二十四年左右浮梁磁局规模变大了,大概有五百到一千户人,管理浮梁磁局的官将的位分也高了,有的已经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官窑各方面都在提升,官窑的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磁局的烧造活动不是长年累月都有,而是当朝廷“有命”的情况下才产生,生产完之后窑要封停,甚至“御土”(按:这里御土当指高岭土)也要封存,不得私用。从其侧面可见,磁局的窑场似乎不像明、清御厂那样有立的厂址,因为,如果有专有厂址,也用不着烧造完贡瓷之后,便要封存御土,怕别人私用了。笔者以为当时的磁局很可能没有的立窑场,因为元初景德镇尚未有官窑的基础,当时磁局有可能选择了景德镇地区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的民窑作为的窑场,官匠可能居此借助民窑场所进行用瓷的生产。就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看,当时有可能成为磁局的窑场的大概是湖田窑和珠山明御厂一带。
湖田窑刘家坞一带,上世纪80年代曾发现元代卵白釉枢府器,以及青花大盘,罐、瓶等标本,纹饰有五爪龙纹等。90年代以后又陆续发现“玉”、“枢府”、“太禧”铭等印五爪龙纹器和元代釉里红凤、龙纹滴水、瓦当等标本。湖田窑是宋代的窑场,产品较为精良,是当时景德镇地区的窑场之一。199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F区12第三层堆积中,发现一件青瓷底刻铭文的残器,铭文内容:“迪功郎浮梁县丞张昂措置监造”,该器从形制看为瓶或壶的底部,出土地层不晚于南宋,上限不早于北宋。据考证“张昂监陶”铭器大约烧造于绍兴八年至绍兴二十五年之间,说明湖田窑曾为南宋宫廷“制样须索”烧造过御用瓷器,是南宋烧造朝廷贡瓷的窑场之一。那么,浮梁磁局置窑烧造贡瓷时,湖田窑作为它的窑场是合乎情理的。综合以上情况,笔者以为湖田窑是浮梁磁局管辖的窑场之一。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