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白瓷,一件难求
商品别名 |
盈字款白瓷 |
面向地区 |
|
产地 |
其它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的瓷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北方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说 。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
邢州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州以历史上古邢国而设立,建于北周隋唐的地方二级政区,主要生产白瓷及其它釉色瓷器,与南方越窑形成'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奠定了邢窑瓷器的历史地位,具有划时代意义。 邢窑遗址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胎质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邢窑白釉罐
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釉层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邢窑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底款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