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茶叶末釉瓷器
商品别名 |
茶叶末釉瓷器历史价值 |
面向地区 |
|
产地 |
其它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清雍正 茶叶末釉瓷器,是我国瓷器中重要的部分。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由于釉吐灰绿,俨如茶叶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古人赞誉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 美如玉,美目。”质地细腻、造型新颖、工艺、釉色鲜艳。 茶叶末釉产生于雍正时期,早在唐代耀州窑及辽金的磁州窑也有类似的釉色。但是,到雍正时,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瓷器的白瓷胎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这种釉色。当初唐英定的名称叫厂官釉。
清雍正帝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修养耀古烁今,因其严谨的个性使然,事必亲躬,务必力求。对于宫廷器用,雍正十分重视,有“文雅”、“细”、“素”的褒赞,也有“俗”、“厚”、“粗糙”等批驳。在此种严苛条件下,当朝官窑瓷器“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拥有“文雅、玲珑秀美”的特点。
茶叶末釉、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雅致。茶叶末一名早见于清末寂园叟撰《陶雅》,书中称茶叶末为“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养目。”“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 该书所称茶叶末,是指清代官窑那种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的瓷器,因其极类似茶叶细末,故名之曰“茶叶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到“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此釉称为茶叶末,是因为在暗绿色的底釉中有许多黄色星点,犹如将茶叶末调在釉里。经研究,茶叶末釉面星点的形成,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
茶叶末瓷器的生产始于唐代,如在陕西耀州窑遗址中出土了茶叶末釉瓷器,釉色有黄绿、褐绿等。唐以后,有些窑厂也有茶叶末釉瓷器,但这类茶叶末釉瓷器,可能是在烧制青釉或黑釉瓷时,由于胎釉原料及烧成时产生的变化,而出现茶叶末釉色。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白瓷胎上,精工细作,烧制出富于变化的多种色泽的茶叶末釉瓷器。据唐英的《陶成纪事》记载:“仿厂官窑,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黄斑点即为“茶叶末”。从传世品看,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是茶末兼有。
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瓷器,在青褐釉中散布着不规则的黄色小黑点或小丝纹,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深褐,浅者略显黄色,足部釉与露胎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像锯齿样边缘线。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