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不得不收藏的原因
商品别名 |
玉石,字画,瓷器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产地 |
其它 |
适用送礼场所 |
其它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瓷器,是每一个收藏者都想要收藏的珍品。但由于古瓷器价位普遍较高,让众多喜欢收藏瓷器的藏友望而却步,转而选择近现代的瓷器。原因是近代瓷器的市场价格目前还处于较低的位置,必定有广阔的上升空间,是一个值得长远投资的领域。在近现代瓷器中,首推瓷、民国瓷以及当代艺术大师的瓷器作品。
而作为瓷器爱好者,我们如何才能知晓近现代瓷器的收藏价值呢?近现代瓷器作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作的工艺性,2:作品的实力,3:创作者的出处和级别,4:作品的创作理念。
只要牢牢掌握上述几个方面,收藏起来有升值空间又便宜的瓷器不是手到拈来了吗?
接下来就说说民国瓷:
民国时期是青花瓷的衰落期,后世皆以“珠山八友”及其新粉彩为民国瓷的代表。然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民国瓷却以“青花大王”王步的作品遥领风骚,屡创新高。王步与“珠山八友”属于同一时代的艺术家,“珠山八友”顺应民国大众的审美需求,他们那种光彩艳丽的新粉彩,时誉,名利双收,以至当时许多青花名手都纷纷改行画釉上彩瓷。王步虽也深受他们的影响,但始终不舍青花。一个人困守颓境,终一力擎天、卓然成家。这远比一群才智相当的人互相提携、切磋而后开宗立派更不容易。
刘新园先生在《景德镇现代陶人录》中提到,王步在青花渲染方面尤多。晚年作大片荷叶,能用青料从浓到淡一次染成,不见细碎笔迹,极类高手泼墨。故镇中人称其为“青花大王”。这种“泼墨青花”(景德镇人又称之为“大面积分水”)其实就是大写意国画在青花瓷器上的再现。当然,王步也不是一开始就擅长泼墨青花的,他和国画家一样,也经历了从工笔到兼工带写,直至大写意的过程。
王步九岁(1907年)到景德镇拜师学艺,二十一岁入制瓷名家吴霭生的合兴庄。在合兴庄的几年中,他朝夕临摹明、清官窑,专画仿古青花。由于技艺,他开始慢慢崭露头角。图1为王步在这一时期所绘的青花“岁寒三友”观音瓶,这对瓷瓶虽然署了“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但瓷坯质地并不好,瓶口有棕眼,器身中下部满是手指肚纹。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粗制滥造的随意绘画落款之物,从画功和青花发色来看,与真正的康熙官窑青花相比,也并不逊色。2005年12月3 日,这对瓷瓶以176万元的拍出。这个价格虽然不能与真正的康熙官窑相比,但在民国青花瓷中,除王步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1926年,吴霭生病逝,王步也离开了合兴庄。这时,民国青花更加衰落,几乎完全没有市场,这对于王步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不过他并没有放弃青花,反而借此摆脱了只能一味仿古的限制。他开始练习中国画,并以兼工带写的笔法绘制青花山水、花鸟。这种小写意青花的技法,在康熙朝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色阶丰富,如五彩般多姿,有“康青五彩”的美誉。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清代的制瓷业分工细致,仅青花的绘制就分为画和染两道主要工序,“画”即勾勒轮廓,“染”为渲染填色,在景德镇俗称“分水”。清三代的制瓷业能够,细致入微的分工功不可没。但是,这种类似于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瓷器,只有时代特征,没有个人特色。迨至王步,人们可以像辨认某位书画家的作品一样,来辨认他的作品。凡属王步出品,必然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自有王步,始有真正的民国青花。图2青花蔬菜纹四方瓶,作为王步的代表作,它的图片广泛流传,但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一面,总是这个丝瓜。其实丝瓜实在不是什么清雅可爱之物,表皮粗糙,颜色也不甚鲜亮。因为“丝”与“思”同音,画家们常用它来表达言外之意。瓷绘中丝瓜常与蝴蝶同在,寓指“瓜瓞绵绵”,表示子嗣不绝,福泽万代的吉祥之意。王步没有直接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而用淡淡的釉下黄点染丝瓜花,这两朵花分明就是两只可爱的小粉蝶!这是一种“笔墨情趣”,无关乎技艺,等闲俗手虽向往之,却不能至。与王步同时代的很多老艺人,画坯的线条,非常熟练,可称得上是能工巧匠,从分水上看,也称得上是行家里手。可是他们不能卓然成家,甚至不能自有面目,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少了这么一点雅趣。2005年12月2日,这只瓷瓶以264万元的价格拍出,刷新了民国瓷器的拍卖纪录。
王步特别爱画些荷叶鲶鱼、萝卜白菜之类的,汤显祖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王步的青花也可以说“俊得花果助”。在瓷绘中,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组合是常见的题材,例如,牡丹与白头翁相配,寓指“富贵白头”,荷花白鹭寓指“一路连升”,菊花八哥寓指“八百千秋”,竹林鹌鹑寓指“竹报平安”等等。这种对应式的组合,我们今天看来有点隔世之感和酸腐之气,可在民国,由于世俗的需求,这种对应关系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作为一种法度和格式被更牢固地保留下来。所以,民国瓷才会由俗艳的粉彩当道,升官发财、平安等题材成为主流。不过王步并不理会这一套,他的花既不倚石,鱼亦不凭水,无依无靠,仿佛凭空而来,可是都那么鲜嫩淡雅,曲尽其态。这种不衫不履、无拘无束的姿态,的确新人耳目,一时从者如云。然而,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众追随者并不能理解王步青花的雅意。终,民国青花还是没能因王步一人而成大气候。
民国瓷不得不收藏的原因
王步画青花,追求的目标是能达到象纸绢水墨画那样的效果。水墨画很少有随意点染之后,再勾勒线条的。所以,王步也慢慢趋向于少“画”而多“染”。如图3青花竹溪纹天球瓶,与前面的蔬菜纹四方瓶相比,可以看出,虽然同属于小写意,但细微处已没那么严谨,并不是笔笔都交代得很清楚。然而整个画面极干净,有笔有墨,并无虚弱苟且之处。不像当时许多艺人,明明学艺不精,却敢大刀阔斧地涂抹,看起来水墨淋漓,很能“唬人”,实际上笔笔经不起推敲。从王步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他还安于小桥流水、竹舍茅篱,后来他以惯写小桥流水的精细之笔去画泼墨山水、没骨花卉,其实是一种的自我。
民国瓷不得不收藏的原因
如果把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比作一条鱼,那它应该是一条鲜活而完整的鱼。要是非把这条鱼切成头、尾、中段来研究,实在是不智。然而在王步的创作生涯中,就有这么“一段”可以截然切分出来。1937年以后,战事频繁,瓷业萧条,青花更乏人问津,王步只得舍青花而改画釉上彩瓷,直到1949年后才开始重绘青花。
民国瓷不得不收藏的原因
这十几年的彩绘生涯,使王步青花的格局更加丰富多变。他的许多青花作品都借鉴了粉彩的用色与技法。以图4青花喜鹊登梅花觚为例,因为色彩的限制,青花其实并不适合表现颜色鲜嫩、姿态娇弱的写实性花卉,所以传统的青花花卉题材一般以象征性、程式化的缠枝花卉为主。在绘制这个瓷瓶时,也许是粉彩花卉“粉润”的效果给了他灵感,勾勒好梅花的轮廓后,又着力点染,这种晕染的效果将梅花娇嫩动人的楚楚风姿展现得,与粉彩相比反而更显清雅。梅枝也安排得很合理,穿插错落,密而不乱。几只鸟儿像活的一样,顾盼生姿。羽毛没有采用粉彩的洗染法,而是不同部位用浓淡不同的料水来分水,除了颜色上的差异外,还能让人感觉到不同部位羽毛质感的差异。这有别于传统的青花分水法,为追求画面色阶的丰富,强调一笔下去,能料分五彩,甚至七彩、九彩,说明此时的王步已经脱离了这种“以技炫人”的阶段。
民国瓷不得不收藏的原因
1954年,王步进入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他开始尝试大写意青花。瓷上青花要达到纸上泼墨的效果,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青花是釉下彩,是在生坯上作画。纸上用墨,能立即见效果,而青花料色在坯胎上则难分层次。料一下到坯体就一团黑,看不见料色厚薄和层次,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分水”,方可达到料分五色的效果。而且青花并不是用毛笔画出来的,是用特制的鸡头笔洒出来的。因为笔尖接触到胎体会带动胎泥,对料色有影响。画时做到眼明手快,不允许细描细绘,略一停顿,即现笔势凝滞。分水更要求快,否则水份太多,定会损坏坯体。王步运用这种泼墨式的洒注分水法,已经到了随心所欲、收放自如的地步。既不会因坯体的吸水性强而产生斑斑点点的积料,也不会因分水料在坯体上的流动而造成不可收拾。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从功力还是意境上看,都与国画高手无二致。无论大器小件都好,有笔有墨,也奔放,也严谨;也浑厚,也秀润,而且没有“匠气”。例如他的荷叶(如图5“荷塘清趣”)就参用了张大千的笔意,但是画风又不完全相似。张大千有时粗头乱服,意在笔先,王步没有那样恣悍。他虽然画的也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荷叶不像张那样完全不勾筋,也不全是水墨淋漓的一片,他会用浓淡不同的料水分出叶片的阴阳向背、叶脉走向。荷梗不会画得那么长,极少有一笔到底的,构图较为匀称,不以险怪取胜。这是一种有节制的大写意,既有奔逸之风,又很有分寸,得含蓄之美。中国画讲究真气内行,王步得之。否则,他怎么可能仅凭一技称“王” 呢?
民国瓷不得不收藏的原因
1968年,王步逝世,享年70岁,此时距离他大写意青花不过才十几年。虽然人固有一死,可是对于他这样的天才,无论何时离去,都有一种“早夭”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地,扼腕叹息。一个人如果在某个领域做到了“大王”、“行尊”的地位,也会备尝孤求败的寂寞,王步更是如此。回首身后,并没有什么二王、三王能跟上他的脚步,只能看见“珠山八友”与他们的后继者在另一个山头打得热闹。
王步一生绘制的青花,从粗朴的渣胎碗到的陈设瓷,不下万件。图6就是景德镇生产了数的渣胎碗,王步的绘瓷之路也是由渣胎碗开始的。渣胎碗是用坯房里的边角料做成的,画工们用简练的笔法,快的速度在上面绘制纹样。这种流畅连贯的运笔方式,顺应了材料的特性。他们画这种图案已经熟练到了不会有败笔的程度,有的人甚至左手和右手画出来的都一模一样。也许正是这种磨练,才使王步日后绘制青花能够做熟极而流,意到笔随。在他生命的后几年,又大量绘制了这种渣胎碗,可能这其中有历史的、政治的原因,或者他希望更多的普通大众也能用得起他画的青花瓷。如今,王步的大面积青花分水和渣胎碗一样,成了景德镇的瓷文化遗产,是绘瓷人绕不过去的两个“坎”,只不过,一个是初的启蒙,一个是高境界的。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