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佛像发展及鉴别!
商品别名 |
铜鎏金佛像发展,翰海保利嘉德匡时,拍行藏品征集标准,2018秋拍送拍地址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产地 |
其它 |
适用送礼场所 |
其它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鎏金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鎏金佛像为了彰显光耀灿烂的神性,佛像的色彩都是灿烂的金色,因过于珍贵,鲜有佛像,绝大多数以汞镀金在铜佛表面贴金。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各朝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要点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有的头攮 项光,有的身后的背光,皆尖,周围作作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
一线拍行秋拍藏品送拍请致电,,同号,杨经理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v hmn h。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 "形帽。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宣德时期所造的佛像仅为永乐时期的十分之一。虽存世不多,却以的造型、的工艺、鲜明的风格和疏朗雅致的楷书款识,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汉藏融合的艺术特点,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艺术的成就,具有历史、艺术、工艺、文化和宗教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又以的造型样式、特的艺术特征,见证了明代宫廷造像特别是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复古之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宣德时期宫廷造像基本承袭永乐后期风格,但也略有变化,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有内地佛像的特点。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体现出气派。佛、菩萨造型上身体更趋肥硕,敦厚,略显臃肿。造像体量都较大,一般在20厘米以上。造像面相端庄、宽平、丰颐,嘴更显丰厚,鼻梁、鼻翼略宽,更趋近汉化和男性化。莲花瓣更加肥硕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显得宽阔、端庄。衣纹的质感比起永乐时期也更加强烈。简单地说,造像汉化程度加深。
佛像走俏拍卖场近几年来,金铜佛造像在各大拍卖市场中受到了藏家们的大力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拍卖会杂项专场里表现为出色的板块。2007年春季,拍卖公司都曾推出佛像拍卖的“菩提妙相—古代佛教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为例,参拍195件,成交率87%,总成交额竟高达1.07亿元人民币,其中有16件拍品的价格超过百万元。该专场中一件明代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更是以2750万元成交,明代永乐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像以1485万元成交。“经辩—金铜佛像专场”拍卖,共上拍87件,成交率82%,成交总额5381.8万元。其中一件明永乐文殊菩萨以1009.1万元成交,17世纪无量寿佛以683.2万元成交,共计有10件佛像的拍卖价格超过百万元。“中国佛教文化”拍卖专场成交总额2346.7万元,上拍49件,成交率55%,一件明永乐铜鎏金绿度母像以409.8万元成交。可见近期佛像拍卖正在异军突起,该板块现已成为收藏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