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别名 |
布币,钱币,古玩,古币 |
面向地区 |
全国 |
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当时的历史传奇故事为后人追忆称道。今天,不仅仅是战国时期的故事令我们感慨万千,特属于那个时期的货币——战国布币更加受人追捧,它们不仅仅为我们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为如今持有布币的古币爱好者带来了的财富。
三孔布是战国晚期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即今河北省及周边部分地区,邯郸为赵国都城)。该币形制特别,为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并有明显外廓,首部及两足皆有一圆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是我国早的带有纪重或纪值铭文(铢或两)的钱币,对后世影响很大。该币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形制和纹饰相同,均为正面模铸地名,背面腹部模铸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两”,小者背文“十二朱”。朱者,铢也。《孙子算经》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二朱既为半两。面文有二十余种,经考证多为赵国地名。
三孔布在二百多年前已得到泉家的重视,在嘉庆年间金石名家初尚令著的《吉金所见录》中已有刊载,但一直以来实物却发现不多,昔日泉家得三孔布者如获至宝,极为珍视,大多秘而不宣,同时三孔布以“铢两”纪重纪值,开秦汉及其以后“铢两”币之先河,所以为历代泉家所推崇,古泉五十名珍。以后历经百余年至今,三孔布已陆续发现不同地名30余种,种类虽多但每一品种均寥若晨星,不少为仅见。“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目前发现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余种,实物除博物馆藏品外,大多流失海外。而拥有一枚流传有序的“三孔布”,也就意味着能称得上古钱币收藏家。
最近来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