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画在中国的价值有多大?
商品别名 |
西画 |
面向地区 |
全国 |
适用 |
所有 |
外框 |
实木框 |
制作方法 |
纯手绘 |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从清后期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技术引进到清末民初的文化引进,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外来势力的影响,在积贫积弱的现实国力面前,在文人士子的呼吁下,清统治者作出了外派留学生学习西洋文化的举动。然而,这一措施与外国势力的渗入却无形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的文化知识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化界发生了的变化。
19世纪后期,中国南方通商口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温床,大批西洋画家涌入中国南方通商口岸。以培养天主教美术人才为目的的上海土山湾画馆的建立被界内人士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20世纪初以前,西画还在孕育时期。伴随着清末民初一批又一批赴日、赴欧、赴美等留学海外美术人士的归国,20世纪初期,西画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形成排斥中国画的阵营。然而到二三十年代,情况发生了转变,这主要源自一战的爆发。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声望,。梁启超等文化开始著书立说,对整个当代西方文化进行了谴责。随之而来的是20至30年代文化界“整理国故运动”和复兴国学的思潮。“整理国故运动”、复兴国学的思潮影响到美术界。20至30年代,中国传统书画会纷纷组建。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声望,。梁启超等文化开始著书立说,对整个当代西方文化进行了谴责。随之而来的是20至30年代文化界“整理国故运动”和复兴国学的思潮。“整理国故运动”、复兴国学的思潮影响到美术界。20至30年代,中国传统书画会纷纷组建。
可以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风头盖过了西画,是传统中国画一个颇为兴盛的时期。我们还可以从1929年教育部次全国美术展览出品中看出国画所占的优势。展览会开于沪滨之国货路,展览作品来自全国各省,数量多达4060件,其中书画展出1231件,西画为354件。
中国画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生活的表现力确实受到材料和工具特殊性的限制不及西画,但是在特殊的时期,特有工具和材料也有优势的一面。中国画材料和工具的价格相对要比油画的便宜得多,而且在战火四起的年代也更容易携带。这多种因素促成了中国画在民国时期处于主流地位,而油画只处于潮流地位。
个时期,自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十五年(1926)。这个时期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形成中国画的两大壁垒。留学潮、国内美术学校的建立、西画系的成立等多种因素,促使画坛形成追洋风气。学生受追洋风气的影响多学西画,数目超过中国画学生几倍、几十倍。西画逐渐发展,西画家日渐增多,发表排斥中国画的言论“甚嚣尘上”。
第二个时期,自民国十六年(1927)至二十六年(1937)。在国画界,随着北平画家陈师曾、金北搂的离世,上海画坛日盛并开始超过北京画坛。由于西画的销路狭窄,颜料等费用昂贵,西画日趋衰落,从事西画的人已不多。
第三个时期,自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三十四年(1945)八年抗战时期,西画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战争关系,交通阻梗,一切西画标本、材料,都购置不易,在内地的西画家,简直无法作画,不得己只有勉强画点木炭、铅笔、至于水彩已经很难得,油画是更谈不到了。多数爱国的国画家多闭门从事创作。
第四个时期,自民国三十四(1945)到三十六年(1947),因为战乱未已,民生凋敝,而物价飞涨,生活困难,虽然国画家人数居多,但是国画家和西画家的生活都受到冲击。
作为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晚期作品---《乾隆大阅图》的第四卷《行阵》,是为乾隆皇帝精心绘制的宏幅巨作。
作品反映了乾隆年间的国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清朝宫廷绘画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宫廷画家同时描绘了人物和事件的纪实性。在这幅长24米的画卷中,人物竟达9000余个,且画面相当传神精细。
2011年的瀚海秋拍中,傅抱石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毛诗意八开册》终以2.3亿元成交。
上方的八福图,高度配合了毛在不同时期所作诗词的题材:分别是“韶山诗意”、“芙蓉国里尽朝晖”、“虎踞龙盘今胜昔”、“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寥廓江天万里霜”、“登庐山诗意”、“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以及“风展如画”。可谓“诗画合一”。
第八的,是傅抱石大师的另一幅作品《云中君和大司命》。这幅被誉为“一来重要的中国画”,以1.6亿元起拍,现场竞价异常激烈,终以2亿元落槌,2.3亿元成交。
作品围绕民族诗人屈原所著《楚辞·九歌》之《云中君》和《大司命》两篇文意中的,开展创造性的演绎。这幅画跨越古今时空,融合精神幻境与现实表达,散发出无穷的高古美与生命力。
第七名的,为徐悲鸿大师所作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作为名家徐悲鸿的一幅农耕题材作品,2011年,此画拍卖以2.668亿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价格记录。
据闻,徐悲鸿以“九州无事乐耕耘”为此巨作的题目,并送给郭沫若,暗喻郭、徐二人的相似命途:虽各是“儒臣”,却共同有着一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的文人侠客之心。
桃花源、渔翁钓艇、岩洞、大片翠绿的高山、山后的桃源村庄...作为张大千晚年泼墨泼彩的巨作,此作品终以2.7亿元天价成交。
这幅泼彩画为何拍出如此?跟过往多数画法不同的是,张大千并没有急于描绘“桃花源”的具体景致,而是将大面积的变幻墨彩体现,让“桃花源”继续保留着那份千古的迷人魅力。
作为潘天寿作品中的鸿篇巨制之一,《鹰石山花图》非常难得,画风,构图也比较奇特,设计感颇强。
这幅画诠释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理念,更成为了上世纪60年代博物馆级巨制。拍卖场上,这幅作品以六千八百万起价,后两亿四千万定锤。的艺术价值,使得这幅巨著还曾“”朋友圈。
此幅作品为文宗帝和房大年二人所画《万岁山图稿本》。“峰峦竞秀之间,云水楼台掩映,亭廊轩榭,纵延蔓回,楥檐高琢,勾心斗角,图中心位置绘有巨型太湖石...”在《辍耕录》记载中,画中景色简直如仙境一般。
在2010年北京九歌的秋拍上,此幅艺术以3.33亿元成交。
眨眼望去,图中一母猴闭嘴抿鼻双眸炯视,小猴窜于母猴背上观望。整个画面构图相当和谐;作者精妙的细节刻画,使得猴子形象生动准确。
但背后3.62亿元的天价,还是令人感到惊讶与费解:实际上,此幅藏品钤有11个鉴藏印。其中,正上方的“天历之宝”朱文大方印,印证此画曾在元内府收藏。
纵使如今已无从得知作者具体姓名,但3.62亿人民币的天价,就已证明其必然为北宋画坛高手为之。
一幅画,4个亿!在历史风雨中辗转八后,《稚川移居图》竟毫无悬念地进入中国拍卖史上昂贵的画作。
画中主要讲述的是晋人葛洪携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然而这一次移居,居然成为“史上昂贵的移居”。
的,是齐白石大师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影响广、国际范围内深受爱戴与尊崇的艺术家,因此作品的结果也是众望所归。
虽说创作此画时,齐白石已86高龄,但正值他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作为齐白石绘画及书法尺寸大的一幅作品,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齐白石为蒋介石六十寿庆所作。齐老所想表达的,不仅是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还有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
昂贵的藏画可望不可及? 现在,你也能成为“国画大师”。
中国国画历史渊源深厚,且博大精深,在面对这些价值连城的藏画时,常人只能隔着展窗或屏幕远远伫立观赏。
但如今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算法:你也能“借”这些名家大师之手,让你的照片“浸染”浓厚的中国画风气息。
通过提取中国画中的元素,一张普通的照片也能瞬间被“国画风”浸染。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