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器纹饰概述
商品别名 |
藏品出手,玉器,如意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产地 |
其它 |
材质 |
白瓷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古玉的饰纹,是玉器的“符号”,历朝历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和旧的纹饰消亡。 但也有“生命力”顽强的纹饰,甚至跨越了整个玉器文化史。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纹饰的“出生”年代,这可以说是掌握玉器断代的方法。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从线刻到浅浮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
玉兽形玦,高15.4cm,宽10.5cm,厚4.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多见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以及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如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另外这一时期纹饰中的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这便是商玉中的“臣”字眼。
玉鸟形佩,商,高9cm,宽4cm,厚0.6cm。 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勒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坡度比较大。这一阶段的玉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钩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龙纹玉璜,西周,长1.8cm,宽1.9cm,厚0.5cm。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汉代玉器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谷纹、蒲纹、柿蒂纹、云纹、龙纹、螭纹、鸟纹、兽面效、绳纹、网格纹、小的阴线装饰图案等。
玉螭纹韘形佩,汉,高6cm,宽5.2cm,厚0.5cm。 唐代玉器的纹饰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纹非常有特点,一些唐代作品是通过花纹而被人们识别的。唐代佛教盛行,开始大量出现佛的雕刻品,如“玉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上称“香声神”,是一个能奏乐、善飞舞、满身馥郁的美丽仙人。玉带板也是从唐代开始才有的。唐代玉器上纹饰的重要特点是有花、鸟、兽纹,器物边缘往往都饰有细密而整齐的阴刻线,长线柔软,短线挺直。
白玉天鸡三耳罐,唐,高6.4cm,口径4.9cm,腹径7.5cm。 宋代玉器的数量、品种都非常多,人物、鸟兽、瓶、炉等均有,造型新颖,样式别致,花纹仿效青铜器,刻成顶撞花纹、双重花等。宋代玉人像以孩童为多,特征是八字眉,葱管小鼻,樱桃小嘴,后脑勺,衣褶纹寥烙数刀,直线挺秀,弯线隽美,线条见锋。
玉松阴听泉图山子,宋,长10.5cm,高9cm,厚4.5cm。清宫旧藏。 明代玉器雕工较粗,但粗中有细,神气十足,尤其是雕刻的武士、龙、动物等,神态凶猛。明代玉带板外形多为“亚”字形边框和三角形、联珠形边饰;雕刻技术以三层透雕为主,浮雕次之;主题纹饰是云龙、海水龙、人物、飞禽、云鹤、麒麟兽类;附加纹饰有双角纹、古钱纹、珊瑚纹等。有双角纹、古钱纹、珊瑚纹等。有双角纹、古钱纹、珊瑚纹等。明代人物以立体形为多,主要变化在脸部,其雕刻特点是,眼形为有眼无珠,二字眼,蒜头鼻。明代花叶刻纹精细,中间打凹,叶向上卷。
青玉兽耳仿古铜纹带座彞式炉,明,通耳高117cm。 清代玉器集历史上玉器雕刻之成就,尤其是乾隆年间,在宫廷内设立了造办处,选玉原料多而精,玉质洁白细润,造型品种多,大小器皿都有,纹饰也是各式各样。同时在工艺上力求精美细致,不计较工时,而且图案大都取自名家的画稿,所以清代玉器玉质、造型和琢工都很精美。
在工艺上采用了开光的方法,把不同题材内容组织到开光内外,相互衬托构成的图画。也可看到各种花团图案,变形几何纹饰、莲纹和回纹使用得更加普遍,图案内容包含着吉祥、富贵如意等寓意,有的花纹中还点缀着禄、寿、福、吉祥、双喜等文字。图案的表现方法有镂雕、立雕、凸雕、透雕,但一般多用浅浮雕或平面减地的方法。也有阴线刻划、阴线内创金,还有在图案上镶金嵌宝石者,更显得金碧辉煌。
在造型方面的创新主要反映在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表现上,出现了许多植物的枝干果实的雕刻图案,真实地再现了自然界的景物,题材极为广泛,名山大川,流云飞瀑,层峦叠翠,苍松碧竹,无一不有,兼有人物,建筑点缀,浑然一体,有鬼斧神工之妙。
白玉龙凤灵芝如意,清,长38.8cm,头宽10cm,头高5.5cm。 玉不琢,不成器。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所重视。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