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是亘古常理,皆为藏家汲汲追求的目标
商品别名 |
宽永通宝,天保通宝,大观通宝,乾隆通宝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上面这两枚钱,叫“天保通宝”。天保可不是中国的年号,而是日本仁孝天皇的年号(1831-1844),当时统治日本的江户幕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天保六年(1835),在幕府的金座负责人后藤三右卫门的建议下,幕府开始铸造这枚新货币。
在此前,日本发行的是“宽永通宝”钱,新货币的面值为“当百”,意思是能当一百文宽永通宝使用,而新货币的实际兑换是80文宽永通宝,新货币的实际重量只有8枚宽永通宝重。
这就是天保通宝背面的样子,上面写当百,下面刻着铸造人后藤氏的花押。
这枚钱从天保六年(1835)开始铸造,在天保年间就断断续续铸造了近4000万枚,幕府用不足分量的钱币,换回流失在市场上的铜,获利甚丰,可以说,这是财政危机的幕府用铸钱法创造出的敛财法子。
这一枚钱,在江户幕府末期又大量铸造,一直使用到明治维新以后,到近代的明治二十四年(1891)才宣告停止使用,见证了半个世纪的日本经济的沉浮,影响。许多日本人后来还把不足量的货币戏谑地称呼为“天保钱”。
顺便说一下,呈椭圆形,四方孔的钱是世界上天保銭只是一种。
天保通宝收藏者有一定数量,前期国内各区域都有实力型买家介入天启通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市场供货量,导致其价格快速走高。同时,天启通宝的价值也在同步上升。从藏家和市民的接受程度看,预计后期天启通宝的价格还将继续上涨。天启通宝记载了一段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收藏价值。
万延年间(1860—1861年)大量铸造。初铸时40枚兑金一两,明治后规定新币一日元兑125枚。至1870年铸造量达48400余万枚。1891年停止使用。 天保六年初铸之天保通宝当百钱,为细廓者。弘化四年继铸之天保当百钱,为廓内有埋物,成为广廓,其痕迹可见者。文久三年继铸之天保当百钱,为未见埋物痕迹之广廓者"。又记曰:"天保百文钱之外侧所打之印,虽有多少小异,普通皆系用桐叶。由所铸造之各钱炉之不同,故所打之印亦异。
中国艺术品市场极度火爆,古钱币、瓷器、书画成为收藏热点。由于古钱币是之物,且存世量极为,收藏价值无法估量。如今被各大收藏家和博物馆搜刮而去,在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古钱币身影。对于这种收藏价值的藏品,收集到便是缘分,福气。
“物以稀为贵”是亘古常理,皆为藏家汲汲追求的目标,热衷程度历久不衰。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