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宝钞私下交易
大清宝钞 又称“钱票”、“钱钞”,始印于咸丰三年(1853年),以制钱作比价,面额多种。票面上端有“大清宝钞”四个汉字,两旁分印“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字样。大清宝钞形式上仿明代“大明宝钞”,四周饰以龙纹,下为波浪纹图案。以皮纸用蓝色印刷。自咸丰三年到九年均有发行。
清对纸币发行的态度是谨慎的,他们曾认为纸币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宜作为国家正式的货币制度。但是,由于清末围剿太平军使军费支出浩繁,而黄河连年决堤而不得不大兴水利,财政窘迫,筹划艰难,清无奈在咸丰三年(1853年)的二月和九月上谕户部,正式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这两张钞票,一为官票,亦称银票,一为大清宝钞,均由中国钱币学会收藏,这样的票和钞在浙江省博物馆钱币陈列厅里也有摆放。官票用白色苔笺纸(京票)、高丽纸(颁外省)制造,靛蓝色刷印,外为龙火纹花样,内部正中以汉、满文标明币名,形制基本一致;宝钞铸铜为版,靛蓝色印刷,纸张原似水印,因急于发行而改用白色山西双抄毛头纸。两种纸币都有多种计量品种,但官票以银两为单位而宝钞则以制钱为单位。发行时尽管规定“银票即是实银,钱钞即是制钱”,在使用时,即各种支出和税收中搭收一半银票,但因为各地不认真执行,甚至有外商在民间收购充抵关税,使钞票迅速贬值成为累赘,到了同治元年就停用了。
尽管官票、宝钞行使十年遂告寿终正寝,但当时人们时常将它们合称为“钞票”,这一词却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只是如今人们说的钞票其意义已完全不同于清代的宝钞、官票。那时货币发行与财政混为一体直属封建君主,如今则由银行发行,国家财政制区;那时商品经济不发达,信用不高,加之印刷技术停滞,使纸币防伪较差,影响了官票和宝钞的信誉;而现在我们手中持有的纸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除了有很高的信誉度和防伪技术,较金属货币轻巧的优点外,还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调节和融通资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