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别名 |
竹枝银币,银币,古钱币,钱币 |
面向地区 |
全国 |
贵州竹枝银币市场价值如何
竹枝银元(国外称BAMBOODOLLOR,国内称“贵州竹枝银元”或“甲秀楼银元”)于1949年10月中旬由贵州造币厂铸造。所用机器设备除沿用周西城时期遗留的部分外,大部由贵州物产公司经理朱迈仓在广州购办。所购设备及在穗招聘技工于当年7月“日到达贵阳,于10月中旬开始试铸。从经过批准正式生产,至11月11日造币厂大部分人员因闻人民解放军已进入贵州天柱县而撤离贵阳止,开工生产不足一月。
“贵州竹枝银币”正面内芯主图为贵阳市的甲秀楼,外圈上边缘铸“民国三十八年”,下边缘铸“贵州省造”字样,均为楷书;背面为金竹三株图案(贵阳市在宋代即称“金竹府”,1942年建市时首任市长何辑五还以金竹为市徽),左右两边铸大写楷书“壹圆”二字,每枚毛重85.43072市分,含银88%,直径3.85厘米,标重26.20克。其规格、重量及成色均根据南京国民原规定的标准,与“帆船银元”完全一致。
此币铸量至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据贵州造币厂曾参与向解放军军管会移交的技工回忆,该厂原计划日平均产量为500枚。据此推算,铸量应在一万枚左右。该币曾由国民党贵州省官员于贵州解放前夕,在贵阳至云南溃逃途中,用以搭发部分薪饷和“资遣费”、“应变费”,流通时间不足一月。发行后绝大部分在贵州、云南沿滇黔公路的部分地区沉淀于民间,也有少部分被国民党官员携往香港、台湾及国外。
“贵州竹枝银元”除以“金竹”表现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外,其版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币面甲秀楼图案的正门中,铸有时任贵州省谷正伦姓氏的“谷”字暗记。这种做法与之前贵州地方军阀周西城主政时发行的“贵州汽车银币”铸有“西城”二字暗记一样,实为其他地方铸造的金属铸币中所,这—特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银元设计者极其浓郁的个人崇拜思想,也暴露了旧官僚们土皇帝式的封建专制思想和作风是何等的严重,从而也客观地见证了我国货币文化中深刻的社会内涵。
最近来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