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国官窑瓷器款识真品图片
-
明代青花五彩瓷器
面议
-
雍正官窑粉彩长颈瓶鉴定
面议
-
清代雍正珐琅彩瓷器鉴定
面议
-
清雍正粉彩瓷器鉴定方法
面议
-
陶瓷和瓷器的区别
面议
-
粉彩瓷是什么瓷器
面议
-
粉彩瓷器烧制温度
面议
-
清代雍正珐琅彩瓷器图片
面议
海南民国官窑瓷器款识真品图片
商品别名 |
民国官窑瓷器 |
面向地区 |
全国 |
民国时期,虽然官窑体系崩塌,但一些统治者为装点门面,专人设计样式,制作瓷器,其质量和水平并不亚于封建时代的官窑瓷器,因此这些瓷器被称为 “现代官窑”“民国御瓷”。从现存实物看,民国早期的袁世凯、徐世昌、曹锟等高统治者,都特制过瓷器,其中以袁世凯特制的 “洪宪瓷” 为有名。“洪宪” 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所用年号,他效仿以往皇帝,命令景德镇烧制精瓷备用。为此,他从故宫选出雍正、乾隆、嘉庆等各朝瓷器做样本,命郭葆昌筹办洪宪御窑,还想重建御窑厂。有一种说法是,原定生产四万件瓷器,但因时间等原因只完成了六千件。这批瓷器除增加新造型外,基本沿用传统制作工艺,且彩绘比清代瓷器。为袁世凯特制的 “居仁堂制” 款粉彩瓷器,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袁世凯灭亡后,主事者为收回本钱,将未烧成的 “洪宪瓷” 底款改写为清代雍正、乾隆等不同年款,所以这批 “洪宪瓷” 中有些造型、工艺相同,但底款不同。后来有人将一批 “洪宪瓷” 转往香港,香港文物鉴藏家杨铨先生将这批共六百余件的 “洪宪瓷” 悉数购得。1959 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杨铨把家藏的 5542 件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广州市人民,其中就包括那六百余件 “洪宪瓷”。
专为袁世凯烧制 “洪宪瓷” 的郭葆昌致富后,收藏了大量古瓷,成为民国时期的陶瓷。他将家中所藏瓷器编成图谱《觯斋瓷乘》(郭葆昌别号觯斋主人),共 20 册,还著有《瓷器概说》《项子京历代名瓷谱识》等有关陶瓷的著作。郭葆昌病故后,所藏瓷器为其子女所有。文物王世襄先生怕这批珍贵瓷器散失,找到郭葆昌的子女。经周折,宋子文同意付给郭家十万美金,以 “捐献” 名义将这批瓷器收购。王世襄先生与周士庄先生对照《觯斋瓷乘》的照片及注明的尺寸,逐箱逐件清点后装回原箱,加贴故宫博物院封条。当代民间藏有一个粉彩碧桃胆瓶,为袁世凯 “洪宪” 年间制作,据说当时瓷工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利用胆瓶造型及画面谐音寓意袁世凯 “胆小”,而瓶体化 “碧桃”。这件瓷器既有雍正粉彩的华美,更是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具有收藏价值。
清末,江西鄱阳的 “云林画室” 造就了一批绘画人才,如黎竹庵,后来成为有名的画师,其瓷板画备受人们喜爱,还有人成为景德镇刻瓷名家,创出刻瓷特技。民国初期,饶州统税局局长缪某请黎勉亭刻袁世凯像献上,袁世凯大喜,令其入京授职,并雕刻像,其刻瓷作品应算袁世凯特制瓷的一部分。
这些 “居仁堂” 款瓷器用于在开国大典上赠送宾客以及袁世凯自用,它们既有乾隆珐琅彩和粉彩的富丽华贵,又融入了民国时期的新风格,多为日用器具和瓶类。例如粉彩山水三果双耳瓶,白地施彩,瓶口至肩部以及腹下部分饰青花图案,腹部绘山水人物图案,颈部饰耳,是典型的民国瓶类瓷器风格,但其釉质洁白无瑕,描绘入微,具备 “内庭恭造之式” 的品质,2005 年 12 月 12 日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此瓶以 57.2 万元成交,创下了洪宪瓷的拍卖纪录。
洪宪瓷存世量,随着袁世凯的倒台,“洪宪瓷” 流散,成为瓷器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宝物,其收藏价值,不仅因其精美绝伦的工艺,更因其承载的特殊历史意义,是研究民国时期瓷器制作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曹锟的 “延庆楼制” 款瓷器品种不多,传世,却收藏价值。例如粉彩富贵图双龙耳瓶,高 30 厘米,瓶口饰有金边,制作精细,釉质洁白无瑕,画面艳丽华贵。瓶两侧的双龙耳造型早出现在隋代的陶器中,饰双龙耳的器物总以朴拙浑厚为美,此瓶虽瓶身纤巧与大龙耳略显突兀,但整体制作精细。2005 年 6 月 20 日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该瓶成交价达 41.8 万元。
民国官窑瓷器的胎质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早期普遍较为粗松,相较于晚清更为明显,胎釉结合部常泛黄色,但也存在精细的瓷器,与晚清类似。例如一些 “洪宪瓷”,其胎质白润,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精良的瓷土,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淘洗,使得胎质细腻洁白,且胎体相对较轻,呈现出玲珑轻巧的质感,有别于一般民窑瓷器的粗重。